在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的罗江乡,坐落着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,名叫上溪排。这里的山青水秀,绿意盎然。溪水自山涧流出,潺潺作响,眼前是一条蜿蜒流淌的百里小溪,旁边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和密密的竹林,背后则是宁静流淌的贡江。村庄被蓝天白云映衬,仿佛一幅天工开物的山水画,水塘、楼房点缀其中,展现出一片自然的美丽。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,这个山间小村的景色都散发着宁静与和谐。
村子的上方,一条大弯道旁,山坡上密布着苍翠的松树林,树木挺拔、枝繁叶茂,给村子增添了些许古老与神秘的气息。尽管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日渐富足,大家都住进了新房,但曾经的瓦房和土墙的小屋已经不再有人居住,屋前长满了杂草,未曾被粉刷的老屋,显得更加斑驳,仿佛诉说着时间的沧桑。而那些瓦土小屋,曾是上一代人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地,是他们辛苦岁月中最温暖的港湾。村子的另一侧,一棵古老的大树下,一排三座的客家老房子静静矗立着,这里曾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少将丁盛的故乡。
展开剩余82%每当游客来到丁盛的故居,年长的村民们便会过来为大家讲述这位将军的故事。虽然房屋上写着“丁盛故居”,但其实这并非丁盛的家,而是同宗近支的祠堂。丁盛虽在后来的岁月里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,但他并未为家乡做出过什么显著的贡献,也未曾帮助过家乡的人民。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,丁盛作为大军区司令员返回故乡时,有人劝他修建一座纪念房屋。丁盛回答说:“我到处都有房子住,不需要在这里再建。”他一生心系家乡,却未曾为家乡建造什么实质性的纪念物。晚年的他被人称为“落难英雄”,也没有能力再修建房屋。如今,大家所见的修缮一新的故居,实际上是村里人自发捐款修建的。房内墙上悬挂着许多“图说丁盛”,以及他祖上和父母的照片,从中可以一窥这位开国将军的风采。
丁盛的祖先是“奇、道、通、达”四支中道公的后代。丁盛家中有七个兄弟姐妹,他排行最小,有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。村里有句俗话说:“爷爷奶奶疼长子,父母疼最小。”丁盛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母亲的疼爱,但也伴随着家境的贫困。随着丁盛的几个哥哥相继成家立业,家里分开了,每人拥有一间房间,丁盛只得和父母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。白天几乎见不到阳光,晚上则更是艰难。
丁盛的母亲特别宠爱他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鸡蛋能卖两枚铜板,母亲时常给他三五枚铜板,让他买些零食吃。而当家里生活更为困难时,母亲总会特别关照他。当大家吃地瓜时,母亲总会给他蒸上一碗米饭,单独为他准备。丁盛的母亲不仅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,她还手艺精湛,擅长做果脯和年果。每逢村里办喜事或年货,大家都会请她帮忙。她用梨、柚子等水果做成果脯,先用刀雕成花形,再用糖浸泡,晒干保存。这些水果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极为珍贵,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常吃到的。每当母亲为别人家制作这些美味的果脯时,村里人都会赠送她一些果子。丁盛小时候,每次放牛回家,母亲总是会为他准备好吃的。尽管生活贫困,但她的爱和关怀始终如一。丁盛的少年时期聪明机灵,面对繁重的农活时,他总喜欢找一些捷径做事,因此在一些村民眼中,他似乎有些好吃懒做。
直到丁盛十六岁那年,红军从井冈山出发,经过上溪排村,他和村里其他六个孩子一样,好奇地观看红军的队伍。那些纪律严明、与民和睦的红军战士,以及他们打土豪分田地、杀猪有肉吃的生活方式,让这些贫困的孩子们产生了加入红军的念头。他们认为,远离贫困,去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,似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于是,他们在背后偷偷报了名,参加了红军。
当丁盛离开家乡时,母亲万分不舍,她知道儿子定是跟着红军走了,于是四处打听丁盛的消息。每当有红军经过村子,她便赶紧跑过去询问,或者常常站在山坡上眺望,盼望他能回家。有时,在夜晚,她会点燃马灯,担心他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。实际上,丁盛也常常思念着家和那个爱他的母亲。离家多年,未能陪伴在母亲身边,他内心充满了愧疚。然而,既然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,他便决心通过努力奋斗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。
在红军中,丁盛很快展现出了他的特长:机灵、跑得快。凭借这些优点,他被团长选中,担任通讯员。虽然丁盛更想当旗官,在行军时能扛着红旗,为大家指引方向,最终他如愿以偿,成为了旗官。在战斗中,他始终紧跟团长,旗帜高举,指引着队伍前行。某次战斗中,丁盛所在团的团长和旗官相继牺牲,丁盛毫不犹豫地冲上前,冒着枪林弹雨高举红旗,这一壮举也让他获得了“丁大胆”的绰号。
丁盛的个头不大,平时话不多,显得温文尔雅,浓眉下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,目光温和。但当战斗开始时,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,透露出无畏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。他精明、果断、充满谋略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然而,在红军队伍中,单单有勇气和胆略是远远不够的。像丁盛这样从未上过学的放牛娃,文盲的身份在队伍中并不少见。幸运的是,丁盛在担任通讯员和旗官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——王稼祥。1932年,红军刚刚成立总政治部,丁盛被调任为王稼祥的通讯员。一年后,王稼祥在第四次“反围剿”中受伤,被送到瑞金疗伤,丁盛便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。
王稼祥在红军中有两件事特别有名:一是他有一支能写敢写的笔,二是他有一双慧眼,能够识别人才。在养伤期间,丁盛利用自己在田间地头的经验,抓了一大筐野生鲫鱼,为王稼祥增加营养。当王稼祥询问这些鱼的来源时,丁盛自豪地解释了自己如何从深水河里捕捞鱼的过程。虽然王稼祥一开始误以为他是从百姓家中的鱼塘抓的鱼,甚至批评他没有遵守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但丁盛机智地解释并展示了他抓鱼的技巧。
王稼祥对丁盛的聪明才智产生了浓厚兴趣,开始手把手教他认字、读书,后来还将他推荐到红军学校学习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,丁盛的身份得到了晋升,从班长升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